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4-21 11:19:50
实用的说课稿四篇

实用的说课稿四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an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于已知的幂的意义,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新的知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代数式之后编排的,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深化。同时又是后面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整式的乘法最终都转化为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的设计,教科书从天文中的有趣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要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在探索中,学生将自然地体会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启发要求学生往更深一层次去研究、剖析知识,概括出“底数互为相反数”时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在探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创新、交流、验证、归纳总结的思维过程;

2)、在推理和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辩证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在探索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轻松、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及其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由乘法和乘方的概念加以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抽象过程。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通过节前语中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同底幂相乘如何计算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学会发现问题的规律。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Ⅰ、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方之间关系,即多个相同因数乘积的形式,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情景:学生观察节前语,教师提出问题: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从天文中的有趣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生共同列式为:3×105×3×107×4.22=37.98×(105×107)(千米)

那:105×107等于多少呢?进而引出本节课题。

Ⅱ、探究新知:

1、要求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根据自己的理解,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

2、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加深对幂的意义的理解,总结得到:

(1)102×103=105 =102 3

(2)105×108 =1013=105 8

(3)10m×10n =10m n

在乘方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采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合作学习方法,易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思考:底数不为10的同底的幂相乘后的结果又如何呢?

2m×2n等于什么? ()m×()n呢,(m,n都是正整数).

根据幂的意义,可得:

2m×2n =2m n ()m×()n =()m n

可以发现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的结果,底数和原来的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3、形成法则:

启发学生探求规律,设疑归纳am·an= 进而形成法则。am·an=am n(m,n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Ⅲ、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试一试:口算:(抢答)

(1)105×106 ( ) (2) a7 ·a3 ( )

(3) ……此处隐藏802个字……p>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是设计合理的教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结合的教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触摸让学生手脑想象,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因此,我将遵循直观性、抽象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课文扶、生字半扶半放的教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⑵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四. 教学重点:

⑴ 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⑵ 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 教学思路: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由课件展示鸟儿欢快的在树梢欢唱,推进到树上鸟巢中的两只鸟蛋,自然而然地引出今天要讲的故事。

出示课题《两只鸟蛋》

这一环节,亲切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让学生拼拼读读生字,初步读通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有两位基本能说清事情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一个小朋友取下两只鸟蛋,妈妈告诉他,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小朋友听了妈妈的话,就小心地把鸟蛋送还了。”

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切中要点,我都给以肯定和鼓励,因为这毕竟是刚开始了解课文的阶段,学生只要能有初步的认识就够了。

三、逐段朗读,加深理解

1、学习第一小节:

⑴ 出示鸟蛋实物,让生观察,说说鸟蛋的样子,亲自摸一摸鸟蛋?(通过摸鸟蛋,调动学生的兴趣。)文中的小朋友和你的感受一样吗?找生读第一小节。

⑵ 比较“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类词语的特点: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除了凉凉的鸟蛋还有什么是凉凉的?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

⑶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2、学习第二小节:

⑴ 轻声读文,思考:你怎么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⑵ 出示小鸟破壳的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说一说。

⑶ 体会鸟妈妈焦急不安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表演者试着把妈妈的语气读出来。

⑷ 朗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读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小鸟破壳而出”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小鸟是由鸟蛋孵出来的”,引导发现“一个鸟蛋就是一只小鸟,就是一个可爱的生命”,学生经过探究,课文难点迎刃而解,爱鸟之情油然升起。)

3.学习第三小节

我特意抓了“捧”这个词语,这个词似乎与第一段“小小的”一词互相矛盾,但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马上抓住了妈妈的话“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有个孩子还说“我现在手上捧的其实就是两只小鸟,也是两个小生命!”孩子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他们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

4.学习第四小节

我在妈妈的启发下送回鸟蛋后,我的心情是舒畅的,开心的。这一节主要放在朗读上,体会情感的宣泄。

四、拓展延伸

本课教育学生保护鸟类,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在学完课文,理解课文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益鸟的课外资料,让学生对为什么要保护鸟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并发散思维,让学生想像假如世界上没有鸟类会如何?进一步体会保护鸟类的重要性。课后,我认为拓展的度不够,还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续编故事的练习,以达到情感的升华。

说课稿 篇4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以下是稻草人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说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说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等。

说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 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 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 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 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 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 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实用的说课稿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