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4-15 21:16:58
有关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有关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8?——p20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有多重》是在学生掌握了轻重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质量单位,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质量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有多重”这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导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并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地处理,以活动贯穿整课。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估算。

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5、教学准备

(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2分硬币,1千克的白糖1包,500克的盐2包,500克、800克、2千克沙子各1袋,苹果1个、……蛋1袋。

(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倡导民主、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舞台,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只是为学生们创设情境,提供发现知识的条件,并从中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掂、比、估、算、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20xx年10月24日,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中国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嫦娥1号”起飞重量为2350千克。)

介绍“嫦娥一号”的起飞重量,导出并板书课题:有多重。

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感受1千克。

活动1: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数学游戏,与1千克比轻重。

第二环节:感受1克。

活动2:掂一掂,感受1克。

活动3:找一找,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

活动4:比一比,1千克和1克的质量区别。

第三环节:“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课件:淘气和笑笑在争论2包500克食盐重,还是1包1千克的白糖重。)通过称一称、算一算从而得出1千克=1000克。

练习: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活动5:掂一掂,称一称1个苹果有多重。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王二小》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小学课本中第一篇讲述英雄事迹的文章。全文以“王二小”为中心讲述了他怎样将敌人成功的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并将敌人消灭的故事。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自己却牺牲了。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昨天”,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因该热爱、珍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三幅插图,图文紧密结合。

二、学情分析:

王二小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相仿,故事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当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会受到感染,在指导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中,一定会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学生为一年级,这是刚刚接触到的第一篇写英雄人物的课文,六、七岁的孩子对60多年前的中国战场上日寇对中国人民的残暴与中国人民抛头颅撒热血的抗敌英雄气概还不了解,这给教学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字词的含义,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2、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交流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教学重点

(1)学习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小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五、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六、教法与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找有关句段,进行图文对照来学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应分为两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教学本课时时,我根据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体验法、以读代讲法、图文结合法、读中感悟法等来主导学生。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法、发现法、朗读感悟法、探索法等方式来学习,不但识了字,读懂了文,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观察、思考、想想等学习能力。

七、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综合新课程教学要求和教材、学生等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1、情境导新2、初步感知3、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4、再读课文,升华情感5、课后延伸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图片,导学生入情境,唤起了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性,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23课,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王二小做了一件什么事?……此处隐藏7718个字……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知识反馈七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本节课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海洋水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既是空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本身也处于不断地运动中,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运动,通过海水的运动,影响到其它各自然地理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以后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资源和灾害的学习做好铺垫,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中已经学习了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对于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海洋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且有一定了解,在学习中有充分的主动性。学生有一种想要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欲望,这种欲望能促使他们对自然事物进行思考,充分发挥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依据课标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性,“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重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的分布规律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本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读图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教学方法:

读图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 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的参与合作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地图提高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尽量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问题引导法使学生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愉悦感。

学法指导: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本课知识的特点,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类比,培养学生勤动脑、善观察、会发现,动手画,并养成对相关地理事物的总结归纳的习惯,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地理思想方法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按以下环节展开 情境导入:中国鸭子舰队 预期目标:创设案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引出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一、洋流: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运动

合作探究:设计意图:洋流的分布规律比较抽象,为了充分让学生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首先展示给学生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两种不同性质的洋流—暖流和寒流。 为降低教学难度,简化内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信息归纳能力,训练学生动手绘图的能力,请学生画出太平洋洋流的模式图,学生代表在电脑上画出。形成不同纬度的大洋环流。

为了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从动态角度完整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展现一幅动态环流图。 结合活动及多媒体动画,采用总结归纳、演绎求证的的方式。 为使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设计以下一组问题,学生在探究、讨论过程中总结出洋流的运动规律。

归纳总结:太平洋洋流分布的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2.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东暖西寒

3.南纬400~600之间——西风漂流,寒流 演绎求证:为了总结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把太平洋的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推广验证,以此模式图来验证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分布规律,求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北印度洋不符合此规律,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针对不同的班级情况,对学有余力的重点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结合南亚季风的知识,分组讨论北印度洋洋流流向的成因,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普通班直接跳过本内容。

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最后总结全球大洋环流分布规律,给学生一明确的规律总结。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2.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东暖西寒

3.南纬400~600之间——西风漂流,寒流

4.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洋流在运动过程中伴随着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会对所经区域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引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洋流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体现出洋流对所经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深刻理解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海、海洋污染产生不同影响,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设计如下一组问题,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应当充分利用洋流对人类的有利之处,避开不利之处。

1.气候: 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海洋生物:有利于渔场的形成

3.航海: 顺流加速、节能;逆流减速、耗能

4.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板书设计: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板书设计如下。

为了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设计如下练习题。

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会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体现。

《有关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