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27 17:22:29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

教前设想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前面学生学习了不等式的解和解级以及等式的性质,为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要引入不等式的性质来解。

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对于不等式的性质,不是很难懂,这里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总结,从特殊到一般,所以安排了三个思考题让学生分别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可以参考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要将不等式最后化成x>a或x教中情况

这整节课上下来学生学的比较轻松。一节课中,学生课堂的效率比较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教后反馈

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情况的批改情况以及听课老师的意见,觉得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表现为:

1、这节利用探索稿教学,学生自我学习,这要求学生的素质比较高。在学生要独立完成思考和总结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一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活跃课堂的次序。

2、在学生总结不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从数字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比较困难,可以从数字到字母的过程中加入比较简单的数字和字母之间的加减乘除的题目,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就比较顺理成章。

3、探索稿怎么去利用?其实一般探索稿可以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这样可以节约很多课堂的时间,然后在课堂上对答案,教师简单的讲解,处理疑问,但这要求学生的的层次比较高,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这节课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在课堂上处理,但由于内容比较多,整个课程比价经凑。

4、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负数时,没有把不等号改变,虽然课堂上教师也做了特别的强调,这里还需要改进。

5、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中,借用了天平来讲解,不高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理解不是很好,可以考虑去掉这个环节。

6、其实在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可以让学生来讲解。

7、在这节课的后面讲例题的过程中可以多让学生见几种题型,可以多找一点最近几年的与不等式性质相关的题目。

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重视教的过程,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如过我们能够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多总结,掌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比我们教任何知识点都要重要。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2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习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前置学习检查方面动脑筋,在“不等式的性质”这堂课上,由同学们交流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提出三条交流任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是怎么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后面就有了学生很好的回报:性质的回答情况与以往一样比较到位,更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由等式的性质联想得到的,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我们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学案中安排了由具体例子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与等式性质区别和比较之后,学生得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样的注意点.因此学生前置学习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学习检查也是前置学习的补充和完善.

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时(问题是以填空不等号的形式拟题的),提问:“各小题的结果是什么?怎样由已知的不等式变形得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设问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回答;提升学习内容,问题有难度,思考有深度,在学生回答五道判断题对错后,连续追问,有问为什么的,有问反例是什么的,有问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的,有问怎样改变结论使命题成立,怎样改变条件试命题成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多样,多数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还有依座次回答,点学号回答,同学推荐回答等等,全班学生整堂课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利用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学生口答一挥而就;分类讨论虽是难题,三种情况一经点破,旋即解决;提升判断实是难点,反复讨论,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变形后的形式要明白、怎样变形要清楚、变形依据要对号、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这又是后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预演,移项法则由此产生,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全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用了八分钟时间进行了很充分的小结.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3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利用这一点使学生能够以一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呢?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初始情境是最好的手段,这节课上课开始我通过问题展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初步领会到不等式的特点,为学生在紧跟其后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做好了铺垫。整节课结构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中始终都处于一个问题思索、规律探究的过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在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脑力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评价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

二、巧妙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主体设计正体现了新课改的主要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主动的探索和与他人的合作探究中由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完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和重构,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罗列出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而是给出了一组填空题来让学生完成,让学生们在自己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由于填空题入手简单,学生们都乐于尝试,人人都动手进行练习,这为下面的探究工作做 ……此处隐藏7190个字……可以冠以“衔接教材”,还可以为之“精心安排”,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到的至多也就是把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一些感受,拿出来晒晒,一吐为快。

在这一小节的教学中,尴尬难忍的场面让我对教材真的无话可说。

【情境回放】师生共同解决完一个练习题后,考虑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试着用方程做做看。”

问题出现了。交流时一位学生说:“小军跳高成绩是1.45米(刚解答出的结果,学生就用上了),比第二名小明成绩多0.04米(这个数据是学生自己想的)。小明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且学生有了如下的解法(黑板板演)

小军的成绩-小明的成绩=0.04

解:设小明的跳高成绩为X米。

1.45-X=0.04

1.45-X-1.45=0.04-1.45

写到此,学生一愣一愣地望着我,面对学生我只好尴尬地笑笑,便让学生上位。学生编的题目提的问题没错,列的方程也没错,可就是这个等式的性质在这里却用不上了。为了避免纠缠不清的问题,我只好帮助学生另辟蹊径,重新寻找等量关系式:小明的成绩+0.04=小军的成绩。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X+0.04=1.45 ,很快求出X的值。

〖反思这样的尴尬场面真的让人为难,让人难堪。学生显然没有按照编教材的专家学者的套路去出牌,违反了游戏规则碰壁也就难免了,不过这个规则是大人们定的,对孩子确实有些苛刻了。但如果按以前教材“四则运算互逆关系”来解决此题,这也就不算事了,纵观整个教材,编者确实是“精心编排”,教材中没有出现类似的方程,教材真的是和“四则运算互逆关系”划清界限,师自是不便向学生讲解了。

划清界限也就罢了,继续想教材习题中等量关系的呈现,我想学生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材中“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的干扰,于是也出现了类似的等量关系式,如果教材中呈现的是“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这位学生又该会怎样去想呢,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

话又说回来,即便这样尴尬的场面还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你是无法控制的。比如教材练习二第10题:“每平方米阔叶林一天能释放氧气75克,是每平方米草地所释放氧气的5倍。每平方米草地一天能释放氧气多少克?”就有不少学生根据“每平方米阔叶林一天释放氧气÷每平方米草地一天释放氧气=5”,列出方程75÷X=5。越是想回避的就越容易出现,看样“掩耳盗铃”的做法不可取。

尴尬的场面是人为的,面对这样的场面我无语。

但我想,“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我是非讲不可了,因为,我不敢拿学生的成绩开玩笑,做试验,这样重复有效的劳动我还是乐意去做的。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4

关于《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我在集备组的多次建议修改下,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不等式这三个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基本思路是:用比较数的大小引进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对不等式性质3的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转化为的形式。本节课用的是平行班,强调的是实用性。从新课到练习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讨论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为后续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己在这节公开课吸取的经验是:

1、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及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了份大概的讲话稿,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以帮助克服紧张情绪。

2、专业术语阐述不够清楚,需要加强。部分学生会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理解不清,我只是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并没有对学生为什么出错进行深究,导致学生在复习回顾环节出错又在新课后的巩固练习出错。

3、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 化作之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4、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但后来听教研员说这里才是展示教学个性的地方,并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5、注意学生的反应。这个班平常回答问题等都比较积极。但这次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学生也显得紧张,我没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课堂气氛调动不出来。本节课是第九章的第一节课,内容安排的有点多,对于中下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但我没有在课堂及时的调整。准备在后续的课当中再反复训练,循环提高。公开课是对我的锻炼,不仅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心理素质的锻炼。

总的来说,本节课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要进一步学习的还很多很多,我会多多向前辈老师学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5

《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已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直观教具,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性质,它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因此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为: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在教学中,我将等式的第一个性质作为引导重点研究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天平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比较轻松观察到: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从而发现一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接着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在天平的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一系列不断追问,鼓励学生完整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课件动态再演示这一过程,接着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同时加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会怎样呢?为什么?这样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相等”的性质。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共同探索得出等式的第二个性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我尽可能地放手,给予适时地点拨,总结。在“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这个问题时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理解:O不能做除数。

为了激活学生,我将巩固练习设计为思维开放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我设置了以下题目:

(1)如果2x()5=9,那么2x=9+()

(2)如果5=10+x,那么5x()=10

(3)如果3x=7,那么6x=()

(4)如果5x=15,那么x=()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做到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了发展。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