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师范生听讲座心得体会

时间:2025-10-16 08:50:32
师范生听讲座心得体会通用

师范生听讲座心得体会通用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范生听讲座心得体会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范生听讲座心得体会通用1

今天,听过名师的讲座之后,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反思”,这也是王老师讲课的重点所在,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当中。培训的过程中,浮现在脑海的多是共鸣,课后细细想来,更多的是收获、是自省,即是“自我反思”。

听到不少教师说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也不论是哪门功课的学习,对课程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名列前茅。这类学生在课堂的听课过程中,往往也比较积极,善于去积极的思考问题,积极的回答问题,最终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很大程度是学习兴趣在起关键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学生没有很强烈的兴趣,单单凭借自制力去努力、去刻苦取得好成绩,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去思考,用什么方法去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怎么去提高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多观察、多倾听、多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做的。只有我们真正的深入探索、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就会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会不断的提升班级整体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高矮胖瘦各有不同,脾气性格各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处事的方式,有自己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即使是小学生。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各有差别,灌输的价值观念也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脾气性格,尽量去寻找一套适合每个孩子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实实在在的关心和爱护,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份良好的学习环境。除了自己努力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外,更多的`是我们更应该去与每一个孩子的家长沟通,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性格、真实的想法、真实的自我。这不是仅仅从家长、从孩子的表面就能得出结论,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认真的思考,从学生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每次作业中去总结、反思,需要深入到每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的信心、决心和耐心,认真的读懂每一个孩子,去做每一个孩子的好老师。

千篇一律的东西,人们往往会逐渐厌烦,“熟视无睹”“审美疲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小孩子更是如此。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去探究小孩子到底是关注的什么东西、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对什么特别上心,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的方面。就小孩子自身来说,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时间不会持续很久,更不会对同样的事情持续的抱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思考,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以及思考过后的结论。经常性的思考会使我们对某一方有深入的研究,会持续的关注,往往也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个过程可能会有长有短,期间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也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为过程的艰苦就放弃对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进,更应该去努力探求,去拥有属于自己特质的教育方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无远弗届的。我们教学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去教授孩子们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激发学生探求真理、发现真理、认识世界的潜质。这并不是老师从几本教科书中就能教授出来的,也不是照本宣科就会有效果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除了要把课本知识看通透之外,多数的时间是去学习、去充电、去提高,只有让知识和智慧充满头脑,才会对孩子学习、对孩子的未来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要做到的是“安全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温馨的课堂、和谐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创新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这不仅仅是目标、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更是要求、是责任,这是x老师积极提倡的,也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追求的。

师范生听讲座心得体会通用2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3月23——24日,这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名师大课堂”的讲课说课活动,使我深受震撼,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以简化的教学环节,简单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本次课堂教学活动中再次得以体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名师的语文课堂就是我们身边的课堂,没有过多地追求形式,没有刻意去运用多媒体,没有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每节课堂里,教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智慧飞扬,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他们精彩的导语,无痕的过渡,真诚的.评价,贯穿始终,无一不是欣赏、赞美、鼓励学生的话语,让人觉得自然、流畅、舒服、轻松。 从名师们的授课中,深受启发,归纳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众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她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2、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她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

3、把阅读教学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会”、“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同时,在她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在新课标的条件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确实该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重新认识。

4、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她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听完他们的课后,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课能讲得这样好?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授课内容之所以能够如此丰富,首先在于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平时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把问题阐述得这样全面透彻。其次,他们的成功得益 ……此处隐藏4205个字……学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老师们,遇到教学的困惑期,要思考怎样走出迷惘;遇到教学问题时,多思考怎样解决它,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困惑及时地记录下来,用的时候,信手拈来就是。

师范生听讲座心得体会通用7

为期一年的后备干部学习班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真有些恋恋不舍。是对熟悉的学员们的不舍、是对美丽的班主任老师玲玲的不舍、也是对这个给我们提供学习机会的课堂的不舍。在一年的学习中,每一次培训的内容都非常精彩,我也总是张着大大的眼睛,如饥似渴的吸取着知识的雨露,每次学习,我都要认真的记笔记、录音、拷课件,回去之后再看课件,听录音,把学习的知识尽可能的消化理解、做到内化,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成熟,胜任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在最后的一次考察中,我们能去省二实验亲耳聆听教育专家黄宝国校长的报告,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黄校长的报告风趣幽默又不失学术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把差点教育理念娓娓道来,体现了大家的风范。

黄宝国副校长基于传统的中小学生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的现实之上,提出了差点教育的理念。“差点”二字来源于高尔夫球制中的“差点制度”,差点代表的是球员水平和标准杆之间的差距,差点越大,球员的水平越低,反之,差点越小,球员的水平越高。差点理念应用在教育上就是无论你的水平如何,在比赛中,只要你尽努力发挥你的最大水平,就有机会获得成功。不论你的起点如何低,只要你努力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的学生也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和别人一模一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指出,每个人各个方面的智能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语言智力发展得好,有的人是数学空间能力发展得好,有的人是音乐智力特别突出,而有的人在人际交往智力方面特别有天赋。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是不一样的,那我们的教育也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评价不一样的学生,否则教育就成了铸模器,是失败的。

黄校长的差点教育理念就是基于此提出来的。所谓差点教育,即是教育者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差点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商、智商以及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学生差异、使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追求。换句话说,差点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

差点教育,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要追求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要统一答案、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孩子都打一百分的'横向比较,要孩子自己跟自己比,纵向看孩子的发展,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差异。差点教育关注学生发展,主张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自身的力量,学生自己和自己比,鼓励他的个人进步,这一点是和人本心理学重视人的发展相契合的。

做到因材施教,尽量给学生一个适合他们发挥特点,张扬其个性的学习及发展的天地。

听了黄校长的报告,使我看到了一个教师是如何成长成为一名专家的,那就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黄校长是个从农村来的师范生,没有社会背景,有的是在语文学科上的创新精神,依靠作文教学的研究,独树一帜,立稳了脚跟;依靠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成为了今天的硕士生导师。他成功的实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一切皆有可能。

还记得黄校长说,没有书房得有书柜,没有书柜得有书桌,没有书桌得有书包,一名老师的书桌上只有教科书、参考教案、作业本和大卷子,这样的老师好也好不到哪去。是的,我也很认同黄校长的看法,在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也是读书伴我成长。原来虽然爱读书,但是不太会读书,只凭兴趣去读,现在我知道,读书要读专家的原著,背名家的语录,听大家的讲座,还要自己去感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多的应用人本主义的理念做支撑,用创新精神做引领,踏踏实实的做好神圣的教育工作。

师范生听讲座心得体会通用8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3月23——24日,这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名师大课堂”的讲课说课活动,使我深受震撼,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以简化的教学环节,简单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本次课堂教学活动中再次得以体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名师的语文课堂就是我们身边的课堂,没有过多地追求形式,没有刻意去运用多媒体,没有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每节课堂里,教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智慧飞扬,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他们精彩的导语,无痕的`过渡,真诚的评价,贯穿始终,无一不是欣赏、赞美、鼓励学生的话语,让人觉得自然、流畅、舒服、轻松。从名师们的授课中,深受启发,归纳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众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她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2、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她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

3、把阅读教学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会”、“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同时,在她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在新课标的条件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确实该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重新认识。

4、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她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听完他们的课后,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课能讲得这样好?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授课内容之所以能够如此丰富,首先在于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平时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把问题阐述得这样全面透彻。其次,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其“勤于思考”的精神。最后,他们的成功还在于其对教学认真的态度,在于其持之以恒的认真与留心,在于其不断努力向前的勇气。

总之,这次的听课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不断地站在不同的高度上审视自己,要求自己,完善自己。

《师范生听讲座心得体会通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