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时间:2025-08-02 04:34:35
《月光启蒙》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启蒙》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光启蒙》说课稿1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热血全文讲述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体会、把握民歌、童谣的意蕴美。

3、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辅手段。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们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用“读、思、议、悟”等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得到提高。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升华延伸。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一词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的简介,说说你看了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以问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我要求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用笔画画、写写、查查,力求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也可在读书时写下自己的点滴疑问与感受,践行高年级“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读后检查初读收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表达,并对字音、字义等引导集体纠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歌谣”与“民谣”的区别。

三、写字指导,践行育人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那语文课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为以后生活把握方向。

四、作业设计,训练能力

由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较少,所以只让学生继续读书,并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也是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时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最想学到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启蒙”的语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语句,师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谈这篇课文应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初步理解课文,分四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的美景,会说哪句说哪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述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得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重点理解“长歌谣”。

6、感悟课文后一部分。

7、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句子,并分读、看、悟、品四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长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中演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8、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 ……此处隐藏9250个字……感受到什么?

B、感悟月光、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用爱为我启蒙

“童年的夏夜”“篱笆小院”“柔和的月色”“洒满”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宁静与安详;

“母亲搂着我、唱起”等让我们体会到那份幸福与美妙。

“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韵”。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感受母亲歌声的优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时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从“生长”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是家乡的亲人拥有的聪明才智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在心里蕴含着对故乡、对民间艺术的爱,而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得到“启蒙”。

课文的最后一段,点出了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课题“月光启蒙”?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更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说出来。

C、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学生与文本建立了必要的联系,使得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歌谣要给学生切身的体会,要做到还真不容易。通过音频的播放就能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种“如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的声音流淌出来,母亲的嗓音就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学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读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图片的呈现也让学生走进了那篱笆小院,而那“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画面对学生来说颇为抽象,看了图之后,便会在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

3、感情朗读

在学生畅谈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作者“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境、入情”,通过感情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物我交融。

转:精彩赏读,丰富积累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过引导学生赏读精彩句段,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而积累语言,形成内化,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在赏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背诵,丰富其语言积累。

合:倾诉表达,读写结合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得多,读得透,自然能促进写;写得多,写得妙,自然能促进读。读与写的互相渗透,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课文因表达的需要没有写完整,这留给我们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在处理教材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有根据的进行补白。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全面学习课文后,想象多年以后,面对年老的母亲,我趴在她的膝前,会说些什么呢?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在课堂中得到升华并宣泄出来,也是在充分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再理解。(视时间而定,如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本课的阅读是个引子,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孙友田的其它作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月光启蒙》说课稿7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xx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月光启蒙》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