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5-10-31 10:58:29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有3个班,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准确、与文字相配合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方便有趣。通过真实的图片及“自由阅读卡”“动脑筋”等栏目将许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

课本精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华夏之祖”,增添了黄帝的“发明传说”(第12~13页),就在教材中成功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冯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为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在单元题目上,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夏商西周)、“中华文化的勃兴”(春秋战国)、“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等标识,准确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教学目标

掌握从远古居民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教材重点

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册封、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对内同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清朝对、班禅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从而加强对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则进一步展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班禅和驻藏大臣”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布达拉宫图片。复习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情况。

 一、加强对的管辖

1、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

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中最的是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佛教地位的两位领袖。

顺治帝赐予五世以“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的管辖。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与和班禅共同管理。(联系刚才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1)回部。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教的尔族。

(2)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祖国,残害维 族,激起当地的不满。

(3)清大小和卓叛乱,注意政策,得到维 族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清在平叛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播放《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录像。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 ……此处隐藏2227个字……学齐读后,台上的一位同学问“从这两首诗中,你能谈谈学到哪些与佛教有关的知识吗?”有的说能看出南朝的寺院很多,说明当时统治阶级重视佛教。有的说知道了南京最著名的寒山寺,由此可见寺院是佛教的建筑特点等。然后是一位手拿一幅自绘“老子”画像的同学走上前,旁边一个同学为大家介绍道教起源于中国,“老子”是道教的教主,人称“太上老君”。最后是一个同学模仿道士炼丹,一边炼丹一边把炼好的丹丸放到嘴里,同学们被他的滑稽样逗得开怀大笑,另一个同学在热烈的气氛中讲述了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发明火药的小故事。在表演中,同学们积极展现自己所知道的,在欣赏时,同学们轻松了解自己不知道的。

在课堂展示中,赢得掌声最多的是其中一组同学表演的短剧《猜一猜》。最先上场的是两位脖子上挂着自制佛珠的男同学,其中一位双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另一位双腿一盘,竟然坐在地上,手中敲着泥塑的木鱼,口中模仿敲击木鱼的声音,在笑声和掌声中,摇头晃脑地走下来。接着两位挽着发鬓的女同学,手拿拂尘飘然而过,后面是两位在胸前画着十字,口中念着“上帝保佑”的小基督教徒从两边徐徐走到同学们中间,最后上来两位裹着教室窗帘的白衣天使,头戴一顶纸糊的白色小帽,双手掌心向上,行了一个跪拜大礼。同学们掌声不断,爆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在欢笑声中小组长请同学们猜一猜刚才表演的四幕分别代表哪一支宗教。

然后同学们一起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仿制品,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泥土、橡皮泥、白萝卜、土豆、刻刀等,大胆去尝试,捏一个或雕一个小陶俑。同学们兴趣高昂,各展其能。有的把一块黄泥反复揉捏,然后分成两部分,先用一点做陶俑的头,另一块做身体。有的把萝卜去皮后,先雕出陶俑的大致模样,再精心去雕塑面容和姿态。短短十分钟,一块块普通的黄泥,一个个萝卜、土豆,在他们的小手中变成一个个小陶俑。

学生天地:

1.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准备简单道具:用打盼籽或红豆等材料申在一起制成佛珠,用白纸糊成小帽,用白色窗帘制成长袍,用一条条细细的白纸和木棍制成拂尘。

2.学生绘制佛教传入路线图和八卦图,还有与佛教和道教有关的画等。收集与佛教、道教有关的诗和用语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环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