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时间:2025-09-06 10:58:54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

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活跃在科研前线,为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关。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力量,早已成为刘永坦不断突破、创新的“密码”。通过学习,我们看到了的顽强拼搏精神,看到了刘永坦院士坚信科学可以振兴中华的强国梦想。我们要通过此次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担当使命,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2

刘永坦同志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凝聚匠人精神,其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值得每位龙江人学习、传承和发扬,他是科学路上的领军人,他书写了我们大美龙江的骄傲!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3

刘永坦先生是矢志筑牢中国“海防长城”的优秀科学家,是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是龙江人民的骄傲。刘永坦先生40年如一日的'专注国防科技事业,带领团队研制出高性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技术“领跑”世界,为我国万里海疆修筑了坚固的防线,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4

刘永坦院士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为祖国“永坦”永不停歇。他把自己放逐到雷达研究的'“荒漠”,率领团队开启了一项填补空白、从零开始的开拓性攻坚战。我要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学风,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中奋勇争先、努力拼搏。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5

有人不解,王红旭为何能那么义无反顾地冲出来、跳入江中。好友曾晶动情地说:“你们不了解他,他是那种在操场上听到学生叫唤都会立即冲过去的老师,更何况是看到在江水中挣扎的孩子呢?这也许就是一个老师的本能吧。”

1986年,王红旭出生在重庆市万州区余家镇一个教师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扎根农村的乡村教师。爷爷站在三尺讲台上40多年,直到发病离世前一刻,还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奶奶长期担任村小教师,每个下雨天她都要把孩子们一个一个背过河……

他的父亲母亲接过接力棒,继续扎根山村教书育人。自打王红旭记事起,家里就经常有很多哥哥姐姐。那时候,小小的他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爱她的这些学生,胜过爱自己这个儿子。

直到20xx年,王红旭参加完高考,郑重地选择了重庆师范大学,跟长辈们一样选择了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自己终生事业时,他才终于理解了爷爷奶奶经常对爸爸妈妈说的那三句话:“教良心书,不误人子弟。教清廉书,不歪门邪道。教公平书,不厚此薄彼。”

20xx年大学毕业后,王红旭终于成为了跟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样的人。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个亲切、有爱,一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体育老师,更喜欢亲切地喊他一声“旭哥”。

余颖老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王红旭刚来学校当体育老师时,经常买满满两大袋子零食。说是给孩子们的奖励。“那时他才刚上班不久,月工资就那么点,我就突然觉得,这个小伙子一定是一个好老师。”

王红旭确实是一名好老师。今年已经上高三的'谢林巧,曾在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获得100米和200米短跑的冠军。

20xx年,育才小学的运动会上,王红旭在一群学生中间发现了谢林巧的短跑天赋。为了能让她坚持田径训练,他一次次跟巧儿妈妈沟通:“让孩子再试一试。如果没成绩,再放弃也不晚!”

王红旭对于谢林巧视如己出般的关照和理解,打动了她的妈妈。谢林巧可以一直和田径队的同学,听着旭哥“各就各位”的哨声,站在了白色起跑线上。

冉羽佳参加区运动会时,因为太紧张比赛没有取得名次,但是在她跑过终点的那刻,王红旭第一个冲过去,兴奋地把她高高举起来。那一刻,他一点也不像一个体育老师,真的像爸爸一样,发自内心地去鼓励自己的孩子!

在王红旭任教的十二年里,他对待田径队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像操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他们的一切。孩子们都说:他就像朋友一样关心我们,心里藏着的小委屈、小秘密,不跟父母说,但会跟他讲。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6

“我们怎么样使祖国强大呢?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努力去做!做的事对国家有意义,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报酬!”刘永坦院士的话深深触动着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认真学习、努力传承以刘永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在为祖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的道路上尽己所能,砥砺奋进,同学生一道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报国。刘永坦院士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将一直激励我们在为国育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不断前进。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7

多年一线救援的“火里来水里去”,让肖文儒患上了关节炎。从事应急救援指挥工作后,又因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大,造成了他心脏血管95%堵塞,因而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家人跟他说要注意身体,他却比以前更拼了。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肖文儒总是将前往现场救援说成去地方出差、调研几天。做完心脏手术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一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面孔,姐姐立马拨通肖文儒的电话,近乎咆哮地问:“你不要命啦?!”

在肖文儒的办公室里,有一个行李箱,便于他接到救援任务后“说走就走”。他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得。”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让人看到人民在他心里的分量。

20xx年6月,x茂县突发山体垮塌。肖文儒带领工作组携边坡雷达赶赴现场,保障救援环境安全。他沉着冷静、精准研判,带领工作组和当地政府部门人员进入作业区。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烈日暴晒,他出现了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就着凉水服下药片后,才撑了下去。

“这些年,我最难以忘记的是惊心动魄的事故现场的情形,最幸福的事是历尽千辛万苦把人救出来。救援很苦很累,但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对于这份事业,他永远保持着冲锋的.那股劲儿。

像肖文儒这样连续从事应急救援一线工作近40年的人不多见。当年参加全国救护大队长培训的同期队友大多已改行换业,但他还是舍不得自己的专业。他说:“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的工作有价值,我愿意倾尽全力。”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8

学校组织统一学习了张桂梅同志对教育事业的先进感人事迹,让我心灵深处不由自主的为之一颤,也让我感到无比的感动。

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超负 ……此处隐藏3725个字……/p>

后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几十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去录制节目。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3

6月8日,大渡口区相关部门经过认真走访调查,最终发布《关于对王红旭等10名同志见义勇为先进事迹进行表彰的决定》。

在这份有别于普通文件的公文中,公众才第一次全面地记住了这些当天组成“人链”救人的一个个陌生却可敬的名字:

经大渡口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授予王红旭、许林盛、张广荣等3名同志“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对马波、贺琴琴、夏欢、张亚、张学峰、李珊珊、余洪等7名同志进行嘉奖。

在这份名单中,年纪最大的45岁,年纪最小的`29岁。

他们中既有学校老师,也有公司职员,还有做小生意的市民,包括更多没有列入表彰名单的“人链”组成者——他们是重庆这座城市最普通、最真实、最鲜活的面孔。

事实上,他们只是重庆这座城市多年来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代表。

统计数据显示,自20xx年以来,重庆市市级表彰见义勇为人员155人,区县级表彰见义勇为人员1185人,共计1340人。20xx年以来,重庆已有13名见义勇为者获评中国好人。

按时间统计,这意味着重庆20年来,平均每个月都会涌现5名以上见义勇为者。

按人口统计,这意味着重庆3200万人中,平均每2.4万人中就有1名见义勇为者。

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识,这更是一座城市的荣耀,它体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4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x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x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xx年秋,20xx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15

700多起灾难事故救援,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人——肖文儒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事故的时间和抢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啊!”“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印在肖文儒心中。

1985年冬天,x省原x矿务局雁崖矿井下中央变电站突发着火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儒和同事们成功带着被困人员升井,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老人这一跪,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也永远地赶走了曾经的犹豫。

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了!20世纪八十年代,应急救援人员很多时候是在“赌命”。

戴上呼吸器,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应急救援队员要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中工作;浓烟翻腾,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打密闭墙,一旦走错方向,或撞落呼吸器鼻夹,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救援,肖文儒亲眼目睹队友倒在井下。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工作咱别干了啊?”肖文儒的脑海中,自己母亲流着泪的苦苦哀求,和被救者母亲含着泪的`重重一跪,最终重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离开”。

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较量。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

“队长,水花打起火花了!”一次,某煤矿井下盲巷积存的几十吨煤粉发生自燃,形成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起煤尘,火光瞬间迸发四射。

“趴倒!”电光火石间,肖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喊出命令。

话音刚落没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舌瞬间吞噬了作业空间。

趴在地上的肖文儒迅速擎起水枪对准火点,一秒、两秒……氧气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越来越模糊……

幸好,火势被及时扑灭。“如果当时晚趴下几秒,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井下二次爆炸,是矿难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的生死关,肖文儒硬闯了4次。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儒总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有效。”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要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他曾整晚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满地炸药“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曾两次爬下巷道查看,力排众议调整救援方案。

“向前一点、再向前走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押上“所有的砝码”。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