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5-11-03 13:06:30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桃花源记》的第二课时,由于这篇文章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所以需要老师讲解的比较少,而我就采取记者穿越时空,采访渔人和陶渊明的方式来进行一个扩展。我希望通过这个形式,学生能形成一种思考,同时学会语言的表达,学会倾听。

活动首先在二班展开,二班的同学基本上围绕渔人与记者的.谈话进行,但是访谈的问题不外乎几点而已,一直局限在一个框架内。而在访问过程中,其他同学不是大吵大闹,就是说别人说的不合理,不是说不合理,就是直接置身事外。我原本以为很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却没能让他们积极参与,挺大的失败。

紧接着在一班的时候,我就事先将要求告知大家,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样下来,一班的同学思维明显开阔很多,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强许多。但是还是会有随意发表议论的同学,还是会有哄堂大笑的结果。一班的孩子在课文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虽然很多想法很世俗,但是这样是他们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无可厚非。不过今后在举行这样的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控制整个场面,需要预想到将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并事先做好准备。

语文,是培养一种能力,我现在着重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而对于学生的题海战术,以及死记硬背的要求在慢慢淡化。但愿我走的这条道路会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2

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课堂设计有许多可取之处:

1、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 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2、运用名师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这种设计理念源自于我省名师余映潮。在课堂实施的许多重要环节如话题的设计,活动的.编排、导语的铺垫、朗读的穿插等。有许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的 引领者,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到语文实践中去。

3、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 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数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 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辩论、访谈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 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 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注重教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组织、 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

3、从长远看,我要继续向名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3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

一、语言美,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律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课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是何等的如画美景。再看文中的另一幅画面,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桃花源记》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

四、人文美,如甘醇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如美玉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如果我们用心去仔细分析品味肯定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4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授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第二、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 ……此处隐藏8658个字……失意的人生”这句话在交流心得,我含笑表示嘉许,这时学生A走过来,神秘地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些东西,要不要说出来?”我问:“有关什么,课文还是班级?”“课文。”“说来听听。”“陶渊明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是有用意的,大有用意。”他拖腔拉调。我呆了呆,心想,这篇课文已上过好几次,为何主人公是渔人而非猎人或其他身份这我倒是真没想过。“你能说出个道吗?”可这时上课铃响,学生追着我:“老师,你看我还讲吗?”迟疑了片刻,我迅速反应,“讲吧,尽情讲。”

于是,我简单交代本节课内容,请学生A畅言发现:

生A:渔人即愚人。(惊人发现)理由如下:

1.入而复出。

连年战乱,社会腐朽黑暗,民不聊生,而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此美好,宁静、平和、富足。这样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就连“高尚士”刘子骥也“欣然规往”,别说凡夫俗子那肯定求之不得,可渔人却“停数日,辞去”。“辞”是主动要求离去,而且态度坚决,实在是个“愚人”。(有些同学点头表赞同,我也暗暗叫好)

2.去而作志。

渔人既然要走那就走吧,可他“得船,扶向路,处处志之”,竟然到处留记号。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以后再来。可“世外桃源”是作者期待的一种理想境界,岂是你一个渔人想走就走想来就来的?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当然是愚蠢的。因此作者给他设计了一个“迷,不得路”的结局。(几个学生干脆仰视生A,我忍不住点头)

3.言而无信。

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人对他很真诚,设宴摆席,热情款待,除了临别前希望他“不为外人道”别无他求,想必渔人当时也信誓旦旦,可他一出桃花源,立即“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带一班人马“寻向所志”。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也是愚人所为。(群情激动,谁说弟子不如师,“教学相长”啊)

头头是道的分析博得满堂喝彩。我从来没发现的东西,学生居然发现了,而且这个发现无疑是正确的。我不得不佩服。我毫不吝啬地表示了我的欣赏:“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你是我的老师!我向你学习。”台下学生大笑。

我又引导学生结合手边资料,顺生A的思路,具体的分析了陶渊明设计“渔人”做主人公与作者的生活、性格、思想分不开,他写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过对“渔人”的含蓄委婉而又无情嘲笑表达作者对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甚至有趋炎附势之嫌的市井小人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再次表扬了生A独到的思想和精彩的发言后,我便想把课堂教学内容往我设计的方向拉,却发现学生窃窃私语,意犹未竟,“难道你们还有高见?”生B很聪明地激将:“老师,你不是常教我们要‘于无疑处生疑’吗,我可不可以有另类的'疑问?”看来我的课是上不成了,索性就不上了。难得他们对一篇课文如此热心。“欢迎啊,我洗耳恭听。”

生B马上接:“老师,文章里说桃花源人‘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已有五百年,那怎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不是明显有漏洞吗?”一片附和声起。

生C不待邀请便大声说:“还有,还有。”我请他说下去,“渔人与桃花源人怎么交流?相隔五百年,难道语言没有发展吗?沟通没影响吗?”“也是啊。”又一片附和声。

生D不甘示弱:“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五百年,怎么繁衍生息?近亲结婚是不利于种族生存的。”“对啊,对啊,不能近亲结婚,他们的种族怎么延续?”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向不灵光的他们怎么一下子开窍了。)一时间,教室里闹哄哄的。

“老师,老师,我们的发现对不对,精彩吗?”

此刻,班级同学情绪很激动,都为自己的独到的发现感到骄傲。我分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啊,我应该高兴,应该热情洋溢地表示我的欣喜与赞赏。可是今天,我却失语了。鼓励他们不迷信权威、质疑文本是我一向的做法,学生正是深得我的精髓啊,可我却一点准备都没有!我不知道怎么引导他们。我想把“球”踢给学生,但我知道,一番唇枪舌剑后,他们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总要我引领他们找寻答案。以前我常常在尊重他们的同时,辨伪存真。可今天,我根本无法给他们一个确切的交代。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对不起我的学生。是我没有深入文本,以致没能及时“解惑”。我只得尴尬的先肯定了他们的怀疑精神,也肯定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随后表示道歉:更详细的解释有待进一步讨论。

讲台虽三尺,舞台却很大,想要在这个舞台上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把每节课作为起点,在忙碌中充实自我,在充实中提升自我。只要我把今天作为明天的准备,不但能听到自己成长的声音,也能引领学生,听到学生的思想之花怒放的声音。我想,那也是学生期待的。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还是使用一贯用的方法: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常听说熟能生巧。文章读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试想,一个同学文章都读的不通顺,想让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读课时间,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在疏通课文文意环节,没有采用串讲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串讲的效果不大好,班级除了几个好学生能认真听讲记笔记,其他的同学坚持不了几分钟,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串讲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节课讲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节课基本就是填鸭式,效果甚微。采取的办法就是一小节一小节疏通文意。先把这一小节的重点字学生划出,因为理解文言句意时,关键字词非常重要,关键字词解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让同学根据注释,同桌或前后桌分组讨论,实在讨论不出来的字词先放那儿,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加以指导。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是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能回答对问题,因为好多词意注释上都有,只要他们“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来。即便是如此,我在讲到文句优美的'地方,还是放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读,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当然在使用课件时,由于放的幻灯片比较早,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组织归纳的热情。

第二课时,时间充足,课堂层次明晰,学生读的多,自己也能展开多,因为很多文言字词,在已学过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复出现过,帮助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有利条件进行教学,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时,学生配合的比较好。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这点让我感到比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件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里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